近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依托资料室所藏纸本古旧地图及电子版地图,创建了一个古旧地图数字平台,其内部版已上线试用。 第一期上线数据为明至民国时期的代表性全国总图,包括《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内府舆图》、《百万分之一中国舆图》、《五十万分之一中国舆图》、《大清帝国全图》、《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等数种古(近代)地图,这几种地图均附带多幅分图。新建设的古旧地图数字平台根据发布地图的原有索引,重新制作数字索引,从而既可总览一代舆地概貌,又便于使用者按图索骥。本平台以数字化的形式,克服了传统纸质地图输出方式单一的不足,令读者可通过内容或区域选择图幅,进行更为快速、高效的信息检索,从而获得纸质地图无法提供的便捷体验。按计划,第二期数据将发布专题的古旧地图。 该平台目前只对本中心师生开放测试,待平台完善后,将在禹贡网正式上线,欢迎学界的使用和评价。 ◆◆◆ 1.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七年(),由康熙皇帝下令,传教士白晋、雷孝思与杜德美与清朝测绘人员合作实测的一幅全国地图。其范围南至海南岛,北达黑龙江,东及台湾,西至西藏和新疆的哈密,包括了关内十五省和关外满蒙各地。其中对西藏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测量,尤为珍贵。《皇舆全览图》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经纬网以北京为中心,并通过天文测量和三角测量的方法在全国实测出个经纬点,这是我国第一次引入西方测绘技术的大地测量,虽然还有不准确之处,但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测绘规模最大,精度极高的地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主要有四个版本。 第一种是康熙五十七年()木刻初印本,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则由28幅分图拼接而成。 第二种是康熙五十八年()印行铜版图。年清理沈阳故宫清朝遗物时始被发现并重印,为金梁石印本,题名《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从而公诸于世,流传较广。 第三种是康熙六十年()三十二叶木刻版。德国人福克司于年在辅仁大学根据此版影印出版《康熙时代耶稣会士地图集》,图集中又加上了康熙五十六年()出版的《河源图》,共36幅,这是现在唯一可见的影印本。 第四种是清政府为适应行政管理需求而刊行的木版小叶本,总计幅。此版流传甚广,《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的幅图,即属该版本。 ◆◆◆ 2.雍正十排皇舆全图 《雍正十排皇舆全图》是清雍正三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基础上,结合新辟苗疆、改土归流及海外舆图新资料补充修订而成的全国地图。该图由北向南排列,共分十排,故称《雍正十排皇舆全图》。纸本木刻色印,纵厘米,横各排不等,计里画方,每方折地里。该图成图区域广阔,北起北冰洋,南到海南岛,东北濒海,东南至台湾,西抵里海。 《雍正十排皇舆全图》主要有三种版本。 第一种是清雍正三年()雕刻色印版。纵厘米,横各排不等,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种是清雍正七年()木刻设色印本。十排,每幅纵51厘米,横长不等,图面形式和内容与雍正三年版大致相同,只是每方格高宽稍大,均为6.35厘米,地名注记较前图更详细,图上黄纸贴说,注记各地驻扎的官兵人数。 第三种是雍正八年()色绘纸本。每幅纵厘米,横长不等,每排为一轴,共十轴。内容形式与前两个版本大致相同,但图幅较大,每方格高宽均为12.6厘米,图上黄纸贴说,注记各地驻扎的官兵人数,该图专供雍正皇帝阅览。 ◆◆◆ 3.乾隆内府舆图 《乾隆内府舆图》是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由中国测绘技术人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绘制的一幅全国地图。全图共幅,乾隆二十六年()制成铜版块,每块纵71厘米,横46.2厘米,厚8.5厘米。图中经线与纬线呈直线斜交。地图范围以中国为中心,东北至萨哈林岛,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至波罗的海,地中海和红海,东至东海。 《乾隆内府舆图》主要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清乾隆二十七年()铜版图。共有铜版块,每块纵71厘米,横46.2厘米,厚8.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第二种是乾隆三十六年()铜版直格本《内府一统舆图》。该图附乾隆御制诗于地图右上缘,长城以外地名用满文,长城以内诸省用汉文注记。经纬线直交,起始经线已经改为0°,以纬度8°为一排,共十排。现藏于伦敦英国图书馆东方与印度事务部。 ◆◆◆ 4.大清帝国全图 《大清帝国全图》是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地图集。八开本,纵38厘米,横28厘米,铜版纸本单面印刷,蝴蝶装,采用红、绿、蓝、棕、黑五色印刷,由25幅地图组成。各图标注有比例尺,总图比例尺为1:1万,分省图比例尺在1:至1:万之间。相较此前的全国地图,该图精度有大幅度提高,并且使用最新的晕滃法和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和地势。无论是地图的绘制方式、图例符号的表现,还是印刷装帧方式,都体现了中国地图向近代制图标准的转型,代表了我国清末地图编印的技术水平。该图集对研究清末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清帝国全图》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地图集为八开本,纵38厘米,横28厘米,铜版纸本单面印刷,蝴蝶装,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 ◆◆◆ 5.百万分之一中国舆图 《百万分之一中国舆图》是国际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的一部分,年至年间由北京参谋本部第六局下设的制图局编制而成。由于资料不全,当时根据日制百万分之一《东亚舆图》的内容和规格展开绘制。采用多面体投影,按经差、纬差均为4°分幅,共编印成图98幅。 百万分之一中国舆图共有三个版本。 第一版是年至年间由北京参谋本部第六局下设的制图局负责编制,当时根据日制百万分之一《东亚舆图》的内容和规格展开绘制。 第二版是年至年间完成,总共成图72幅,覆盖全国。这次编图是按照国际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的技术规定,按经差6°,纬差4°统一分幅进行设计。 第三版是年至年编印完成,共编85幅(包括越、泰、缅地区19幅)。地图投影采用拉勒孟氏改良多圆锥投影,地球椭球体采用海福德椭球,图幅采用国际分幅,经差为6°,纬差为4°,整饰图例和图幅均按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规定。这批图为旧中国基本地形图中质量较好者。 ◆◆◆ 6.五十万分之一中国舆图 五十万分之一中国舆图的数字化工作尚未完成,敬请期待。 ◆◆◆ 7.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形图 该图系依据《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数字化。该图集由日本科学书院于年影印出版,依据的原图大多测绘于民国初年,包含《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张,《中国大陆两万五千分之一地图》张,《旧满洲国地图集成》张。从空间范围上看,覆盖了今东三省、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西、浙江、安徽、河南、内蒙、陕西、四川等省份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这一批地图大多基于实测,部分曾作为军事作战地图,故而精度很高,是了解民国时期相关区域地物分布、河流水系、自然环境、聚落名称及分布等方面的可靠资料。 ◆◆◆ 8.中华民国新地图 《中华民国新地图》又称《申报地图》,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等绘制,年10月由上海申报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地图集。图集包括序图、普通地图和城市地图三个系列,附地名索引余条,共页。其中,序图7幅,普通地图44幅,分地文和人文两组,每组22幅,按经纬线分幅。东部比例尺1:万,西部比例尺1:万,均采用多圆锥投影。该图集首次采用分层设色法,最早科学地反映了中国三大阶梯的地势特点,完全摒弃了传统地图上的“龙脉”表示法。该图集在国内外具有巨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出版的基本上以该图集为蓝本或受其影响的中国地图有40余种。 《中华民国新地图》于年8月缩编为《中国分省新图》,《中国分省新图》年1月再版,年12月第三版,年第四版,年,经曾世英和方俊修订,出版第五版。 ◆◆◆ 9.大明混一图 此图正在制作中,不日即将上线。 ◆◆◆ 10.美国陆军25万分之一中国地图 此图正在制作中,不日即将上线。 转载自:复旦史地所微校友,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原址。 白癜风光疗对人体有害吗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sh/74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