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是时下很火的一个网络热词,因为一部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其实这本是出自清华校歌的一句治学名言,网络化以后却成了一句“不负责任”的调侃口语,有点“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味了。

而我之所以赶这个时髦,正是因为年月20日有拜读澎湃新闻记者谭君的一则报道,标题是《湖南省政府督查室原主任谢晚林受贿七万多元获刑,曾退缴十五万》。我觉得这个标题写得有水平,在这个“标题党”横行的年代,这样的文章是很摄人眼球的。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哦,又出了一个贪官!见惯不惯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于是我没有理睬。没想到,几天后又看到了多篇关于“谢晚林案”(以下简称“谢案”)的帖子,于是一番细究之后,我发现事实与报道竟然大相径庭。这让我始料不及!我想到了“无问西东”这个词,此刻,我就想试问这位名叫“谭君”的记者:如此不负责任,究竟意欲何为?

当事人谢晚林

喜欢刨根问底的我,首先想到的是了解真相。于是,我想办法联系上了谢晚林——这位“湖南省政府督查室原主任”。我不是猎奇,是内心有一腔“火”想发泄。那一刻,我也不知道这股“火”该燃向谁:是这位“受贿”的原主任,还是报道“谢案”的谭记者,抑或是造成这一切的其他根源?我当时尚不能确定。

我知道获刑年个月的谢晚林已被释放。于是,我做了一系列“背景调查”之后,在一个茶室,我开始了与他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说实话,自认为“阅人无数”的我,看到他的那一刻,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样一个身材瘦削、穿着朴实的中年男子,曾经是一个手握省政府督查大权的正处级干部。

之前,先请“度娘”帮了下忙,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悲催的事情:

百度关于“谢晚林”的网页约有条,主要集中在两个内容,一个是作家刘明写的通讯《扶贫赤子谢晚林——记省政府办公厅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晚林》,另外一个就是记者谭君写的报道《湖南省政府督查室原主任谢晚林受贿七万多元获刑,曾退缴十五万》。

怎么会这样?同样是“谢晚林”,一个是优秀的扶贫工作队长、一个是受贿获刑的“腐败分子”,难道这个叫“谢晚林”的干部“人格分裂”,是“两面人”?我个人认为:严查之下,“两面人"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于是,我又通过朋友找到了关于他的一些图片资料。我看到了一张张盖有“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州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党委”、“中共湖南省直属机关工委”等鲜红印章的“记一等功”、“记二等功”证书、“嘉奖”证书、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证书……我相信这个不会有假。那一刻,我想我真有必要弄清缘由了。尽管我深知“人是会变化的”,但我仍然困惑:这么一个一贯表现优异的干部,是如何与谭君报道的那个人扯上关系的呢?

我首先求证了那篇通讯的作者——作家刘明。他很坚定地说:我这篇文章当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真的,因为我是实地采访才写出来的。这点,我信。至少十四年前的扶贫工作队长“谢晚林”与“受贿”这两个字还是难以搭界的。

对此,我希望谢晚林给我一个正面的答复:那么,后来又是如何因“受贿”获罪的呢?

据说,谢晚林对我的信任,是从朋友的朋友圈看到我写的关于《“冤枉又能怎么样呢”湖南官场似现“侯亮平”式的谢晚林该何去何从……》一文的评论开始的。那也是一篇关于“谢案”的帖子(现在竟然被删帖了,原因不难猜想)。那时,我是这样评论的:

已经多次看到涉及谢晚林主任案件的帖子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分析,此案属冤案的可能性极大,理由如下:

、第一个关键词:金额。

一位正处级核心岗位在职领导被查,名义是千万大案,结果20余人专案组只查实7万余,显然极不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确认是受贿,在目前这种大背景下,也可纳入“清官”范畴了,何况还是正常人情往来。由此可见,从纪委、到检察院、到法院,有人对此案是一路保驾护航,非整垮其人不可,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第二个关键词:程序。

从组织程序上讲,查处一个正处级干部,怎么会让一个正部级的省长亲自批示?明显有不正常。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想想也知道。而回过头讲,省长又为何会签字?是权属范围内的正常履职,还是权属范围外的某种交易造成的越权干预?不管怎样,此程序不止是瑕疵问题,也是事实上造成冤案的关键。因为下面很多是习惯于拿鸡毛当令箭,仗着领导批示上下其手的。何况还别有用心。

3、第三个关键词:背景。

谢晚林被查,是源于谢正在履职查实长沙绕城高速标段工程问题的施工责任方陈建武的举报。这样说来,这本身就是个“笑话”:你查我呀,我黑你,让你进去,没法再查下去……其实,这陈建武敢如此,谅非他一介暴发户有胆,只是因为有人撑腰。所以,查谢晚林,不能脱离这个背景。而最后判了谢年个月的刑期,正好是他被关押的时间,这更是一个笑话了!可见,这个背景在办案的所有人眼里是一块“白板”。

自古至今,在这个人世间,冤案总会有。但天道循环,做恶之人终会有报。而今天,我欣喜地看到了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扫黑”的怒吼,我相信所有正义的人们有理由和谢晚林一起期待沉冤得雪的那一天!一定会有的……

事实上,朋友圈这样,也就顶多是“发个声”、表示一下而已,人微言轻,意义不大。但没想到这“微言”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力挺。他们说:都不“发声”,自己迟早会成为下一个“谢晚林”!

不知道是不是关押时间太久所致,甫一见面,他的话不多。他并没有给我太多的解释,只是给了我看一大叠的资料。是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吗?显然,他是有备而来。但看得出,他的“有备”是他对他的“冤案”的不服、不满。我也没心思喝茶,因为那些资料,于我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如蒙太奇般地反复出现了很多的画面,我真想拍案而起,大吼一句:“千古奇冤,湖南一谢!”

94年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除傅秋涛率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月8日,周恩来冲天一怒,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著名题词。

年7月日,民革中央委员、著名学者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为民主人士的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追悼大会上直接怒斥: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无耻啊,无耻!没想到,他接着也被同样暗杀。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幕。

关于记者谭君

我还是相信那句古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想向那篇报道的作者——记者谭君了解。我想知道她这篇报道是如何写出来的。

通过“澎湃新闻”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白癜风治疗药物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lt/101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