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考核结果,医院纷纷亮出自己新的一年的成绩单。 经统计,此次考核最终完成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分析,并对家数据质量医院,核减其相应绩效考核指标得分。 病案首页数据准确率达98.28%!又有2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过7级 健康界梳理此次考核结果数据,发现年度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显著提升,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新高度。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随着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并强化结果运用,各医院以绩效考核为契机,医院内部管理,将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方案与国家绩效考核相衔接,年度绩效考核数据质量显著提高,部分指标向好趋势明显,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医院改革发展。 健康界了解到,医院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项目完整率为99.99%,较年提升8.41个百分点;数据准确率为98.28%,较年提升16.52%。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显著提升!这为获得更加客观、公平的绩效考核结果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与病案首页一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也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年参加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医院为家,较上年增加家,参评率达99.36%。全国平均级别首次超过3级,其中78.13%的省份平均级别达到3级及以上,获评7医院达到4家,新增上海交通大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院更加重视电子病历建设,为下一阶段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医院临床检验可比性进一步增强。年96.24%的医院参加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同比增长14.36个百分点,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和通过率分别稳定在73.87%、96.50%的水平,为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市、天津市在国家室间质评的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和合格率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医院的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普遍较高,反映出国家自年起在西藏实行室间质评免费举措取得积极效果。 医疗服务流程持续优化。全国医院门诊预约诊疗率达47.26%,同比提升5.24个百分点,门诊患者预后平均等候时间为20.23分钟,同比减少2.75分钟。其中,东部地区预约诊疗率相对较高,达51.76%,尤其是福建、北京、广东预约诊疗服务整体开展较好。 在合理用药水平上,这一年也稳步提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基本保持稳定且优于40DDDs的国家要求。药师作用进一步发挥,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逐年提高,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基本保持稳定,辅助用药(依据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全面推开后,医院积极配备使用中选药品,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用量为77.15%(依据中标药品的采购金额占比计算)。 此外,医院尤其是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各维度的表现突出,体现了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功能定位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成效 医院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患者.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93%,其中,门急诊和住院下转人次数同比分别增长11.13%和39.23%。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四级手术占比同比稳步提升。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制度要求的积极性更高。 这一年,医院医疗技术能力不断增强,医疗质量、安全与效率同步提升。年,全国医院DRG组数中位数较上年增加27组,达到组。陕西、甘肃和青海的病例组和指数(CMI值)均较上年增加0.03以上。 随着医疗技术能力不断增强,医疗质量、安全与效率同步提升。 医院手术患者I类切口感染率从0.71%下降到0.17%、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中位数较上年下降。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阳性率85.36%,较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稳步提升。 同时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次数增幅继续高于在职职工人数和床位数增幅。每医师门诊人次数、每医师出院人次数、每床位出院人次数同比持续增长,医院在医务人员和床位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持续增长、平均住院日持续下降,床位使用率达99.63%,时间消耗指数继续降低,努力缓解患者“住院难”、“手术难”问题。 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患者满意度较高 据了解,医院在年医疗盈余率与年基本持平,亏损率同比减少4.77个百分点,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同比增加0.49个百分点。每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下降,人员经费占比同比提升0.49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提升2.97分。与此同时,年,家医院医疗盈余率(即收支结余)为负的医院中,医院的人员经费占比超过40%。39.04%的医院资产负债率大于50%。 由此可见,医院在完善落实补偿机制、调整收支结构、加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任务仍然艰巨。此外,还有全国设立了总会计师的医院数量不足二分之一,医院尚未完全落实总会计师职责、权限,未能充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等问题存在。 内部管理能力提升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年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至95.71元,同比减少12.80元,运行成本有效降低。而且大医院能够按照要求开展大型医用设备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如巡检、保养、维修、培训等,上海、四川、山东等地相关工作开展较好。同时,年,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为6.28%和5.27%,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分别为5.98%、3.23%,总体增幅水平合理。 另一方面,尽管有4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7级,但依然有家未能达到3级!医院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尚不规范,还没有建立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台账、制定大型医用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计划。尤其是在临床用药合理性方面,西藏、陕西、安徽、上海、湖北、江苏、广西、海南8个省份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仍高于40。 针对此次国考新增指标“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健康界了解到,医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耗材总收入比例为33.17%,较上年呈增长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药品、卫生材料、检查检验费用的管控力度。 在医患满意度方面,患者满意度稳定在较高水平,但医务人员整体仍然偏低。年,全国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1分、91.01分,同比提升1.41分和1.01分,医务人员满意度为78.76分。 门诊患者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山东省和四川省;住院患者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山东省和湖南省。 师资与学员比1∶7.42临床带教师资的培养有待加强 年,医院的重中之重。 健康界发现,年,93.26%的医院有符合统计条件的考生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基本保持稳定。全科、儿科和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完成率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尤其全科提高了11.56个百分点。 医院同期招收进修总人数、教育教学培训人次数逐年提升,紧缺专业持续扩大招收规模,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稳步提升,师资力量不断充实、专职管理人员队伍持续壮大,发表教学论文数量、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学产出稳步增长。平均培养进修医师78人,接受进修医生人数超过医院达49家,医院医院的进修医师比例分别为9.8%和26.4%,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学人才。 在科研经费方面,年获得科研经费的医院比例、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超过医院占比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科研经费总量位于全国前5医院是首都医科医院、医院、中国医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这其中,首都医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为首次进入前五。 但临床师资的培训培养力度不够问题也同时存在,临床师资的培训培养力度不够。年全国医院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人数62.82万(占医师总数的69.46%),其中,接受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培训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数为18.56万,占比约为29.55%,与医院教育培训学员之比为1∶7.42。 全国医院发展不充分问题逐步改善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 本次绩效考核显示,年全国医院发展不充分问题逐步改善,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 从区域发展看,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以及西南的四川和重庆医院整体指标较好,除四川、重庆外,西北、西南地区整体偏弱。医疗服务能力、科研项目经费、紧缺医师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例如,西藏的出院手术患者四级手术占比仍不足10%,不过可喜的是,与去年相比今年贵州省占比已超过10%。黑龙江、辽宁、西藏、吉林等地的低风险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MI值排名前20医院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儿科医师占比相对较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甘肃、湖南的精神科医师占比相对较低,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护比未达目标值。 另外,住院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现象仍然存在。年全国医院异地就医患者.2万例,占年度出院患者的6.74%,较年基本持平。 流出患者数量最多的省份仍然为安徽、河北、江苏、浙江和河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河北、浙江、河南的患者流出率有所降低。流出患者占本省住院患者比例最多的省份仍然为西藏、安徽、内蒙古、河北和甘肃。患者流入最多省份仍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共占全国异地就医患者的52.7%。这与年相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江苏、广东的异地患者流入率有所下降。浙江收治全国异地患者的相对位次由年的第五位上升为年的第四位。流入患者占本省收治住院患者比例最多的省份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宁夏和重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lt/135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