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南地北的美食,风格各异的民俗,每个人都有独一份的年味儿记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回到家,触及最真实的年味记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年味是什么?是儿时记忆、家乡民俗、家的味道,每种年味都饱含辞旧迎新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有独属于中国人的春节浪漫。现红网移动社区联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大学生的年味儿》系列专题,讲述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带来的年味儿故事。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为着一年一次的团聚,家家户户在腊月就会为准备年货忙起来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这是北方的童谣,南方大同小异,虽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着严格的“日历辅导”,每天都有要忙的事儿,就这样,浓浓的年味在忙碌中蔓延开来。我成长于湖湘西南部的一个小乡村,上镇赶集是武冈由来已久的习俗,平时赶集五天一场,临近年关,天天都是集。一开始的摊位总是稀稀落落的,得摆上几天才会热闹起来,摊主不会因此灰心,若是从他面前路过,保准和你搭话。过往的人们只要瞧见了大街两边有摊开来大面积流金镂彩的装饰或是花花绿绿的糖果,便会知道年集已经开始了,回到家里告诉左邻右舍,其他小贩算着日子也会紧跟着去“抢占领地”。慢慢地,交易的年货变得丰富起来,吃穿用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陆陆续续地,各村的人们不约而同往一个方向赶去,通往集市的大道小路显得热闹非凡。置身年集里,人来人往,卖家们在不遗余力地兜售着商品,装袋、称量、算账、收钱,中间还会有规律地扯着嗓子吆喝叫卖;买家则在“货比三家”,循着集市一路地看过瞧过,精挑细选后再爽气地要下足量的年货。农家作坊里的红薯粉条,大扇的牛羊肉,形如满月、口感酥脆的米花,黄里带青的脐橙……在我家里,置办年货有着明确的分工,爸爸负责春联、灯笼、鞭炮这类物品的添置;妈妈主管一家人的“换新”,从杯勺碗筷到服装鞋袜,全都要用新的替代旧的;奶奶和我则负责在小时候的我看来最重要的年货采办——糖果和炒货。花生瓜子这对亲密的组合就不用说了,拜年走访亲戚邻居,总会热情地给客人抓上一把,把口袋撑得鼓鼓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它们在任何时候对小孩子总是有着巨大吸引力,每次大老远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就已经开始流着口水想象每一块入口的味道。当年来到的时候,乡下的人骤然多了起来,求学的回来了,外出务工的回来了,宁静的乡村渐渐闹腾起来,承载着仪式感的年集正是见证。人们赶集,赶的是热闹,赶的是一种好日子的心气儿,赶的是中国乡村古老的文化。它演绎着最生动的人间烟火,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图文/陶蕾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lt/16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