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16时许,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从长沙芙蓉路到营盘路,袁隆平院士灵车经过之处,车辆鸣笛送别。央视新闻报道称,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车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天空下起蒙蒙细雨,人们撑伞前来表达对袁老的尊敬和爱戴。除了献上鲜花,有人还特别摆上水稻告慰袁老。傍晚,院士遗体已被送至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夜间9时许,大批市民仍然自发前往殡仪馆,献花追悼袁隆平院士,相送院士最后一程。?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少年,加油!”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thanexcited。”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对记者说,袁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将传承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网友送别留言催人泪下:“我中午有乖乖把饭吃完”袁隆平逝世的消息经报道后,引起广大网友高度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ly/140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