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华数千年来第二大传统节日,仅次于过新年,这一天又叫做“团圆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关于中秋的习俗,全国普遍存在的习俗是赏月、吟诗、吃月饼、杀鸭子。但是关于吃月饼、杀鸭子的传说,在汉人居住的区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传说,元朝时期汉人遭到残酷的压迫,民不聊生,在红巾军起义的前夕,全国各地的秘密联络好在中秋节这天,全国统一爆发“吃元兵、杀鞑子”的起义,谐音“吃月饼、杀鸭子”。这个传说不知道真假,我们湘西地区的老人都是这样给小孩讲述这个故事的,百度查询一下,发现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传说······ 好了,先不管“吃元兵、杀鞑子”了,在湖南中秋节吃月饼、杀鸭子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历史原因,不必深究,早已成为一种习俗。我们来看看湖南各地的其他中秋习俗: 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土家族——偷瓜送子 土家族在中秋节时,可以看到一群小伙姑娘围在一起,商量着到哪里去挑选一个又白又胖的大冬瓜,送到哪一家未育夫妇家去。商量好了以后便明确分工:哪些人负责侦查谁家瓜园的冬瓜大;哪些人去查看新婚夫妇或未育夫妇是否在家;哪些人去准备红纸、剪刀、针线;什么时候碰头。各项任务完成后,各自汇报侦查情况,经过反复比较后,选定一家最大的冬瓜作为猎物和一家最贤惠的未育夫妇为接纳“瓜儿”的福主。并选派一个精明能干、手脚麻利的小后生去“偷瓜”。 去偷瓜的小后生,借着月色潜入事先侦察好的瓜园,迅速把预先选好的最大的冬瓜摘下,递给二传手,快速送到聚集地,由小媳妇们将瓜打扮成白胖胖的“瓜儿”。打扮完毕,就选一个能说会道,已生了孩子的小媳妇把瓜儿抱在怀里,名曰“送子娘娘”。“送子娘娘”走在前面,小后生、大姑娘、小媳妇簇拥在后,一路吹吹打打,放着爆竹,向事先选好的“福主”走去。来到“福主”家时,“送子娘娘”首先讲一番恭贺道喜的吉祥话,然后双手将“瓜儿”塞进女主人怀里。受到嬉戏的女主人不但不生气,反而要把“瓜儿”放在床上,然后笑嘻嘻地端出瓜子、糖果、花生、月饼等招待客人。男主人则给大家打座、装烟。抽了香烟,吃了花生、瓜子、糖果后,大家跳起傩舞,唱祝福、恭喜的山歌,把八月十五送“瓜儿”的喜剧推向高潮。 在湖南湘西、湘南以及贵州的汉族地区也普遍存在着“偷子送瓜”的习俗,具体习俗内容略有差异。 湘西——吃蒿菜糍粑(又名桐叶糍粑、粉糍粑) 在湘西,尤其是在湘西辰溪县一带农村,有这样一个风俗,八月十五那天,不管是结了婚的还是未曾结婚的男人,都要去给岳父或未来的岳父送上一份礼(当地人叫送篮)。礼物中,除了烟糖酒肉之类,还有一样礼物不可少,那就是粉糍粑。少了,对方就会不高兴,甚至让你吃闭门羹。有一个后生送礼那天买了一百个包子替代粉糍粑,结果,被未婚妻堵在门外不让进屋,后来,后生只好返回家去,从邻居那里买了一百个粉糍粑再给送去,未来的岳父一家这才去掉满脸的不快,敞开了大门。 粉糍粑,既是湘西人八月十五送礼必备的礼物,也是湘西一味独特的美食,其味道,是其它食物无可比拟的。并且,许多远离故土在外工作的游子,中秋节那几天,粉糍粑都会进入他们的梦乡。 粉糍粑虽然好吃,让人过齿不忘,但做起来却颇费工夫。 长沙——拜月、提节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永州——吃粽子 粽子不应该是端午节吃的吗,怎么中秋节也吃粽子?不要怀疑,还真有中秋节吃粽子的。在永州一些农村地区,中秋节是包粽子的。据老辈人讲,过去永州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从湘北的汨罗到湘南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当屈原投江的消息传来时,已经是八月中秋节了,为了纪念屈原,他们就用中秋节来代替端午,于是,就形成了中秋节包粽子的习俗。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永州宁远在端午节青黄不结,只有等到八月中秋收获季节,家里有了剩余的钱才能包粽子纪念屈原。这种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其他习俗——剥芋头 中秋节吃芋头盛行於南方,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关于中秋吃芋头的习俗,南北方皆有之,均有祭祀之意,但南北方的传说则完全不同,且南方更为广泛流传。 北方传说: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 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南方传说:据说是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人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据说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就由此保留下来。 至此中秋佳节,普天同庆,祝所有朋友节日快乐! 来源:湘思归农 白斑医院有哪些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sh/11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