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闻奖正面报道获奖多,舆论监督得奖少?

作者:陈赟许晨星何炜仪付以诺王鑫哲陈瑜韩张梨吴静涵帅小扬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指导导师:陈安庆

1、正面报道皆大欢喜,领导特喜欢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代表了新闻行业最高水准,所评选出来的作品也从一定程度反应了中国新闻领域一时期的风向。

普利策新闻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遗愿设立的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比较两项新闻奖的主题可以发现。第29届中国新闻奖件获奖作品中负面主题报道共计30件,占比9%,其余则为正面或中性主题的报道,而且获奖单位以党报党媒为主,获奖最多的为「新闻战线」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而「新华社」次之。

中国新闻奖

今年第届普利策奖获奖的15组奖作品中,负面主题报道占了全部,没有正面或中性的报道。

为什么我国官媒的新闻奖更多偏爱正面报道呢?

一方面,某些领导干部片面的认为正面报道就是以赞许或讴歌的态度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道德进行肯定性的报道。

认为反映社会问题、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批评报道和揭露性报道,都属于负面报道。对舆论监督天生具有一种抵触情绪。

有时候一篇批评报道刚发出去,就会有宣传部门的领导来电告知“以正面报道为主啊,少搞负面报道!”

某些地方政府领导把正面报道”当成了一种政治资本,将这类报道作为自己政绩的重要依据。

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政府部门年初对宣传部门下达硬性指标,要求在当地或上级党报发表多少正面报道,甚至明确头版头条不得少于多少篇。否则,年终考评时将无法完成达标。

一些领导干部怕监督、怕批评,怕问题曝光后自己被动,怕给自己形象抹黑。如此一来,传统媒体上尤其纸媒反映成就的正面报道铺天盖地,揭露问题的所谓负面报道不知道藏到了哪个犄角旮旯,表面上一片祥和,欣欣向荣。看报的人也越来越没了兴趣。

然而在网络时代,纸如何包得住火?怕问题揭露,怕舆论监督,一味遮掩,反而会更加被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引发更大的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不少记者热衷于写正面报道,不得罪人,能获得认可而且容易出成绩,把这些作为自己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

2、好的一面都说了,唯独问题不好说、不能说?

依据中国记协网公示信息,进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定评环节的参评作品中,除了大部分评论类等体裁作品外,属于舆论监督类作品34件,约占获公示参评作品数量的4%。

一直以来,在某些官员头脑中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是“找岔”“添乱”,对舆论监督,有抵触情绪。

中央对舆论监督工作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1、“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3、“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4、“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等内容。

正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样,人们都爱听夸奖的,漂亮的好话,实际上真正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才是真话。

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党员领导干部之间“红红脸、出出汗”,可以“排毒、治病”,增强“免疫力”。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就需要官媒及时地做好示范表率:敢于说真话,及时指出问题。

一方面,对危机事件,主流机构媒体要进行及时、客观、充分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在舆情爆发的初期,如果官方不能有效地利用正式的信息渠道,向公众公开危情,各种流言甚至谣言就会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乘虚而入,引发公众恐慌的情绪。

四川纪委书记王雁飞曾跟当地媒体座谈时坦言:“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有利于我们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他说:自己在四川工作了四个月,还没有读到有关的批评报道,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他希望媒体加强监督,“包括针对我们的队伍,搞一些批评报道,没有问题”。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认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这是共识也是常识,奈何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此开明胸襟的地方领导,少之又少,甚至压根没有几个!

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官员认为,媒体唱赞歌可以,说真话,做监督,不行!现实环境中,地方媒体做舆论监,督需要得到当地党政"一把手"的支持与否很重要,带着露水带着刺的新闻,又有地方长官愿意接受?很难!这就是残酷的悲哀!

在地方媒体做舆论监督,需要的是开明的报道环境,和敢说话的,鼓励记者说真话的媒体领导,还有能够正确理解舆论监督报道,同意是做工作改良做贡献的地方党政领导,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3、不痛不痒的漂亮话对解决问题有用吗?

在媒介刊发的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或议论、或抒情的漂亮话,这种操作往往将城市宣传片、政绩成果宣传片的解说词套用进去。

在一些获奖作品里面所说的话看起来确实很“漂亮”,但是认真想一想,它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任何的帮助吗?

很明显,不痛不痒的漂亮话对解决问题来说,明显不足。

正面报道主要都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诚然,赞扬正确的政策无可厚非。但是,新闻奖是新闻报道的风向标。

为了获得荣誉,哪种类型的报道能获奖,记者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哪种报道上面去。久而久之,记者都只会去写正面的新闻报道的“漂亮话”,对揭示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视而不见。

要知道,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而调查报道则是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缺少了这一环节,解决问题从何谈起?漂亮话要说,但是也别忘了问题要解决的现实。

毛泽东同志说:“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受阅历、经验、能力的局限,工作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失误。这就需要舆论监督省察的“镜子”,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经验教训,学会在反思中止损。“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的错误如果不加改正,等到铸成大错就要吃苦头了。懂得反思是一种智慧,不知反思的人,亦做不到总结失败的教训,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是从这个坑里,掉进另一个坑里。地方党政干部需要媒体这面镜子的检验,趁自身存在的小缺点,还未酿成大失误,借助媒体舆论监督这一有力工具,扣好工作中的风纪和效能扣子,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4、为什么总是被民间质疑甚至不关心不认可

长期以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一致的方针”。方针的制定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在具体的执行当中一些媒体就往往只记得了“正面宣传为主”而忽略了后半句同样重要的“舆论监督”。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在谈及当前的舆论环境时,曾提到“两个舆论场”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舆论场可以大致划分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其中以官媒及政府机构媒体所代表的媒体,所宣扬报道的新闻事件多为正面积极的,较少涉及负面题材的报道。而在民间舆论场当中,普通民众更为关心的是与自身切身利益的新闻,而这些事件多为负面性的社会新闻。一面是官媒正面积极的宣传式报道,而另一面,在民间舆论场中引起激荡讨论的多为负面性的新闻。

与此同时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场之间由于缺乏彼此沟通的桥梁,长此以往两方的意见观点的撕裂也就更加严重。即使有官方组织的作为反应问题的沟通渠道,其结果也常常是对空言说、无疾而终。大多数民众的现实问题罕少得到重视。

5、为民请命为民说话过时了吗?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人近代新闻实践中,为民请命从来都是题中之义,从早期维新报人王韬对报纸“通民隐,达民情”的定位,启蒙思想家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号召,梁启超对于报纸“向导国民”天职的阐发,谭嗣同要求报纸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到民国初年黄远生痛斥“假平民”,同情“真平民”的犀利文笔。

毛泽东将群众路线引入了党的新闻工作当中,制定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自荐(他荐)新闻作品初评60件作品

在当代新闻实践中,为民请命的媒体不在少数,为名请命的文章也时见诸各种平台,但面对已经渐成体系的主流舆论宣传格局,真正反映人民诉求,揭露损害人民利益行为的报道力度并不能与之相匹配。

舆论监督报道,突破难度大,记者敢于碰硬,有担当。报道有力度、有能见度,体现新媒体受众对深度、原创的高度需求。

人民日报按中央要求刊登的个案监督报道获中国新闻奖

修复河床何以变成大肆采砂——关于河南鲁山县沙河,荡泽河清障疏浚工程的调查》,在作品推荐表中是这样介绍作品采编过程的:

这是一篇结合群众留言、深入实地采访、引起广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sh/121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