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女说:

银行要变、要转型,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怎么转?往哪里转?特别是具体路径如何?当下可能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银行经营为什么变难了

没几年前,就有局外人表示在中国做银行太容易,就算是小狗当行长也能挣钱!而现在,大概又是这帮人,在拼命鼓吹中国的银行业不行啦,药丸啦,甚至是乙烷啦!

实际情况是,银行还在不断改变,不断调整,不断发展。容易的时候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容易,但那个时候银行已经在居安思危;目前困难也没有他们说得那样困难,而现在不过居危思危。

但银行的日子不如前几年,这是事实。一来呢,银行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前几年处在顺周期,这几年刚好进入逆周期。逆水行船,谁能太好受得了?连当官都不好受了不是!另一方面呢,就是银行经营中遇到的矛盾焦点发生变化了而银行还未及时适应。

从银行内部来说,高层战略转型的大概模糊思维和基层战术执行的迷茫踌躇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银行要变、要转型,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怎么转?往哪里转?特别是具体路径如何?这在银行内部还是存在争议的,大家也差不多抱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隐约有个方向,但是般若未开,法门未现,彼岸也只在你我心中。套用老崔的歌词形容吧,这叫: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概的方向。

而这种大概和模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基层创新空间,可以先行先试,各自摸索,但也注定在机构改革、条线管理等模式上无法大刀阔斧(当然,动这一块任何时候都很困难)。要知道,目前银行的机构、条线是传统模式下逐步形成的,在面对本轮带有强烈跨界特征(我之前就说过,跨界也发生在银行内部的条线中)的转型时,固有的惯性及条线保护思维会对转型产生负作用,至少是惰性。

目前银行的普遍做法是成立新部门,什么互联网金融部、创新部、渠道部,不一而足。但寄希望于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来打通原来部门、条线之间的连接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机构里面都存在一个叫做办公室政治的东西,虽然很讨厌,但无法回避。我的设想是从单一产品部门开始撤并,逐步将产品、市场条线弱化集中,从而完成从之前产品找客户到如今客户配产品的模式转变。

而对基层来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子矛盾:转型过程中基础设施铺设的长期性与绩效考核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轮的银行转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引发的,而且这个背景是互联网已经不再简单是一种技术或者工具,它正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基础设施。因此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目前阶段许多需要推广的产品在本质上是未来的基础设施(这个理解可以参照信用卡,目前的自主分期业务就是基于多年前打下的基础)。

不说可能不知道,基层行每年领受的指标多达几百项,全部完成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都是选择性完成的,当然选择的标准一般就是紧紧围绕当下绩效,而这就决定了一些着眼长期的指标会被放弃或者KPI虚化(指仅通过修饰KPI指标数值而无现实意义地完成指标。我自己的说法,不知道专业表达是什么?)这两种做法都会导致信息反馈失真,影响正确决策。

基层无法对银行转型战略展开有效执行的另一大原因在于战略本身靠基层的力量执行不动。用我的话形容为:youcanyouAPP,nocanno逼。谈到这里就可以回到我之前文章谈过的“银行+”概念:银行在未来可以做很多事,但不是所有事都需要靠银行自己的人员去完成的。

从银行经营实践来说,不断下降的社会资本回报水平与人民群众居高不下的无风险收益预期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或者金融)的核心本质工作就是平衡社会资本回报水平和人民群众无风险收益预期。当前者水平高于后者是,银行处在顺周期,处在卖方市场,业务相对容易开展;而当后者接近甚至超过前者时,局势就开始发生逆转。

解决这一矛盾最简单的做法是加杠杆,这也是前十几年经济运行的一组独特旋律。它维系了银行的顺周期运营,但也在不断累积风险,直到杠杆开始折了。而去杠杆的过程则加速了社会资本回报的下探。

从全社会来说,或许打破刚性兑付能一定程度地调低人们的无风险收益预期,这对全社会,对全体银行来说觉得是福音。问题是,谁来打破?谁有勇气就此牺牲来成全众生成佛呢?谭嗣同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这句话是真汉子,而如果康有为同样说“请从嗣同始”这样的话就是鸡贼啦!

况且,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来看,所谓的“风险教育”对民众的功效大概也就是“7秒钟记忆”,“记吃不记打”是大多数人的内化标签,否则你无法解释中国股市的周期性神经病和如烟花灿烂的集资盘飞蛾扑火式崩盘。

回到银行,这种矛盾的具体现实表现为银行能够提供的靠谱资产端数量与民众持有的海量资金强烈的投资保值意愿之间的僧多粥少局面。这里面释放出一个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就是对靠谱资产端的分析定位挖掘能力将是今后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那银行在靠谱资产端上的机会又在哪里呢?答案是大数据。

马云定义阿里时说:“我们集团本质上是一家扩大数据价值的公司。”其实银行何尝不该是一家数据公司呢?

银行业作为国内最早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行业(都可以不用写之一),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身份和账户交易信息,通过将这些信息数据化、模型化,并与一些外部数据进行交叉识别,从而实现对靠谱资产端的锁定,进而结合线下对单一客户进行征信认定。从这个层面上看,未来银行最重要、核心的部门可能就叫征信部。

由此,也是我为什么看好老牌大型银行的一个重要理由,毕竟在数据积累的宽度和长度上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如果能更好地解决本文提及的第一个矛盾的话,这个理由将更有说服力。

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报告指导韩瑞芸赵萍报告撰写:杨志锦辛继召杨晓宴王晓陶杨

全文摘录

年前三季度,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3.0万亿元,同比增长6.7%,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宏观金融运行中,M1、M2增速“剪刀差”明显。自4月以后,M1增速连续7个月高出M2十个百分点。前10月,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表外融资萎缩。年1-10月直接融资占比为27.31%,相比年同期提高5.76个百分点。其间,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

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万亿大关。截至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万亿元,相比年末翻了一番。

工商银行依然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年9月末,工行资产规模为23.64万亿,约占银行业资产的十分之一。与年年末相比,股份行资产规模位次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年9月末,兴业银行超越招商银行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民生银行超越招商、浦发、中信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二大的银行;浦发列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三,招行列第四。

年9月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明显下降。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6%,拨备覆盖率则下降至.52%。年,工行、中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出现过低于监管红线(%)的情况。

年,按揭贷款成为银行信贷的主要投向。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为居民按揭贷款)为4.69万亿,相比年同期高2.26万亿,创历史新高。年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同期新增信贷的比重高达43.37%,相比此前最高值还高18个百分点。

年,四大行员工总人数自7年以来首度减少(自7年公布该数据)。截至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合计.34万人,相比年末减少2.53万人。

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都是没有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在将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势必将重塑银行业态。

 

  

  

  

一、宏观金融形势

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3.0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各季度同比增速均为6.7%。年宏观金融主要运行形势如下:

(一)M1、M2增速“剪刀差”明显

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广义货币M2增速为13%左右。1-10月间,广义货币M2增速由1月的14%逐步下降至7月的10.2%,10月底增速回升至11.6%。

狭义货币M1增速远高于M2,M1、M2增速“剪刀差”明显。从历史数据来看,M1增速高于M2增速一般出现在经济上行时期。但是年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M1增速高于M2显得较为特殊。自4月以后,M1增速连续7个月高出M2十个百分点。

综合市场信息分析,M1、M2增速“剪刀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长期利率降低,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下降。二是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活跃,交易性货币需求上升。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融资平台等机构暂时沉淀一部分资金,形成活期存款。

(二)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外债去杠杆

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相比年末贬值个基点,贬值幅度为4.16%。不过,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增强。

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也小幅贬值。10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4.22,较年末贬值6.66%;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5.07和95.52,分别较年末贬值6.53%和贬值3.36%。

在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的情况下,外债去杠杆明显。一是企业外币贷款减少。今年1-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外币贷款为-亿元,相比年同期、年同期分别减少亿、亿。

二是外债去杠杆,但接近尾声。8·11汇改后,年9月末和12月末的外债余额环比分别下降8.9%和7.4%。年3月末,中国外债余额降幅放缓,环比下降3.6%。年6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1.38万亿美元,环比增长2%。这初步逆转了年二季度以来外债总规模持续下降的态势,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外债去杠杆进程接近尾声。

(三)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直接融资占比提升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具体为13%左右。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今年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在12.20%-13.40%之间。截至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结构来看,年1-10月直接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3.92万亿,相比年同期增加1.23万亿。其中,年1-10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85万亿,比去年同期多0.72万亿;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07万亿,比去年同期多0.52万亿。

据计算,年1-10月直接融资占比为27.31%,相比年同期提高5.76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通过直接融资的比例有所提高,表明融资结构有所优化。

年1-10月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规模为-亿,相比年同期减少亿。表外融资下降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融资风险,缩短融资链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二、蛰伏中“调结构”

根据银监会分类,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1家开发性金融机构、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数量较多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外资法人金融机构、企业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年银行业发展有如下几个主要趋势:

(一)银行业总资产突破万亿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万亿大关。截至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万亿元,相比年末翻了一番。

从增速看,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为15.67%,增速与去年持平。增速相对平稳,与年、年相比还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相对-年的平均增速下降了3个百分点。

资产增速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基数不断扩大,银行业资产很难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换挡,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下降,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贷款)难以高速增长。三是银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分流部分银行存款,由此制约了银行负债规模的增长。一般而言,资产规模受制于负债规模,存款减少也给贷款规模扩张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

分类别来看,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分化。其中,年前9月资产增速由高至低分别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增速分别为23.98%,16.72%、14.89%、8.3%。不过,城商行、农商行资产增速和以前年度增速持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增速相比以前年度有所降低。

从具体银行来看,截至年9月末,工商银行以23.64万亿资产规模居首位,资产规模前10位名单详见表2。与年末相比,年9月末股份行资产规模位次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兴业银行超越招商银行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民生银行超越招商、浦发、中信成为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二的银行;浦发列股份行资产规模第三,招行列第四。

(二)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放缓至2%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

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三)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76%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万亿,相比年末增加亿;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相比年末增加0.09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年三季度末,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不良率分别为2.39%、1.87%。

从近年数据来看,年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年9月末的不良率(1.76%)相比年9月末的最低点(0.90%)几乎翻了一倍。经过“四万亿”刺激后,宏观经济短暂回升后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从年一季度的10.2%降至年第三季度的6.7%,其间钢铁、煤炭、水泥等“强周期”行业企业盈利困难,偿付能力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同时,新增不良贷款在地域、行业上扩散蔓延比较明显,从钢铁、煤炭等行业扩散至相关贸易、制造业行业,从山西等资源型省份扩散至其他省份。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年全国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应有部分“僵尸企业”出清。同时,企业逃废债问题加重,个别地区信用环境恶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

目前市场关于不良贷款率是否出现拐点的讨论较多,但是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不良拐点到来还为时尚早。从趋势上看,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zx/68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