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前段时间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在自己的微博写出教育孩子的方式: 因为孩子没完成学习任务,就把六岁的女孩独自留在家,然后带着老大老三出去旅行了。 当周围的邻居,钟点工阿姨都担心孩子,想要帮助帮助孩子时,母亲谢绝了。 孩子中午饿了就泡粉丝吃,累了就睡在沙发上,晚上孩子一人在家说害怕,母亲提出完成双倍的学习任务就坐高铁回家接她。 当孩子在第二日早晨完成了双倍的作业,爸爸终于带她和母亲与其他孩子相聚。 对于这位妈妈的做法,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多数都不赞成:第一孩子太小,若遇到危险,父母在四五个小时是无法及时赶回去的;第二,给六岁的太多的学习压力不利于身心成长;第三,用惩罚的方式换来的动力不是最好的教育。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六岁的孩子应该独立,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去工作,一起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就是应该早早立规矩,奖惩有原则,母亲做的对。 我想从儿童身心发展角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这位妈妈的做法,我能理解但不倡议。毕竟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心理需求也不同,我也见过六岁的孩子根本就不愿与父母同行,尤其是10多岁的孩子,有的娃们巴不得独自留在家里,或者完全无视你的奖励,这些丝毫激励不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父母需要思考: 是什么原因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是什么原因让原本依赖你粘着你的孩子想要推开你。 最近,北京市抽样调查了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超过半数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这组数据清晰的告诉我们,青春期才是真正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刻,若想在青春期获得孩子如童年时关系,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教育要考虑的更为长远一些。 父母教育以爱为根源,但爱的方式却需要成人仔细思考学习。你认为爱的方式:这都是为你好!但在孩子眼里你的行为未必就是爱,大多数感受的是:抛弃,冷漠,压抑,孤独。 以爱为目的惩罚更无法达到长期的期望,比如这位妈妈希望六岁孩子对学习的自控能力。但人类在面对害怕恐惧时本能会退缩,更别说独自一人在家的六岁女孩哭着说害怕,就是成人在面对恐惧时也难免会出现心理阴影。 不可否认,如此坚定的惩罚方式也许会让孩子再也不敢在学习上拖延,但对于低龄儿童这种行为习惯只是暂时的!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不断的行为强化才能成为条件反射般长久。显然,这一次的惩罚时不够的,要多次惩罚才有效。(多可怕!)父母也许会有侥幸心理,仅仅这一次的大惩罚没多大影响吧?我在临床上做过很多成人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到童年时所受的创伤,有些事情在记忆里早已模糊,但心理感受却清晰在多年后依然痛,依然害怕。 这里无法调查中学生痛恨父母的原因,且问及童年感受,但从我的临床案例里可以做出一些总结: 童年遭受不断暴力惩罚的孩子,青春期时与父母关系最僵。 童年总是被父母逼迫的孩子,尽管以爱的名义,青春期最易反叛。 童年总是被父母无视冷暴力的孩子,青春期后也会相同的情绪情感对自己父母。 童年与父母距离遥远,无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的,青春期后与父母的心灵交流几乎为零。 童年经历大事件创伤的孩子,青春期时自卑的,后期父母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孩子昂首挺胸,相信自己。 对于网友讨论:当年父母工作,自己六岁一人在家,现在的孩子咋就不行呢?我想说:同样都在监狱里,看守的人和坐牢着的人心里感受能一样吗? 父母去工作,孩子会产生正能量,骄傲的认为自己锻炼独立性。但父母带着其他兄妹出去玩自己受罚,心里的起点位置本就不同,对于低龄儿童想一箭双雕:得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获得独立性培养,就如同让一个吃不饱饭的人谈理想谈爱情,有些急了。 这位妈妈不放心,离家后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