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前夕,刘老师对我国申报的土司城遗址申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值得国人骄傲的是,土司城遗址如愿入选,而后多家媒体转载了刘老师的观点。结合世界遗产等旅游、休闲等消费金融开发,此文以飨读者。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德国波恩举行,预计将有个国家的1千多名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将审议38个提名项目,中国今年提交的是“中国土司遗产”申遗项目。其中包括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三处遗址分布于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区,是现存具有大型规模、完整格局、丰富遗存的土司城遗址。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还有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土司制度、土司遗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今年土司遗产能成为中国的申遗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刘洋的介绍: 刘洋:土司给大家的印象还是很有神秘特色的,它经过了像元、明、清三朝,这几百年在明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它实际上反映了就是我国面向多民族聚集的一些地区进行特殊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管理,它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第二,土司地域很多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说这些中央王朝的话,为了强化管理,从唐宋时期就开始采取政策。以前是比如说封有王侯等等的,其实元朝开始就形成了“以夷治夷”、“以蛮治蛮”的土司制度。尤其是在我们的欠发达的西南地区,作为民族融合和当地的精神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中国特色。 和以往申遗的项目不同,土司遗产这次是以文化和制度遗产为主体提出申请,和以往的自然或者文化遗产项目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这次申遗有一个特点,就是土司遗产本身它的物质上,就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上的形象并不是很突出,它不像西湖山水,大山大水的形象很突出。也不像元汉都那个城址在草原上的形象也很突出。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不在于它的建筑的技术和艺术的水平,而在于它承载着当年一种管理模式的信息,这种管理模式给当时的无论是中央政权还是地区的民族都带来了一种和谐相处的可能。 究竟土司遗产能不能从参评的3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第48项世界遗产,今天开始进行的世界遗产大会将会给出最终答案,关于这次会议的情况,中国之声特约德国观察员薛成俊的介绍: 薛成俊:今天,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波恩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名代表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德国外交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共同举办,会议一直会持续到7月8日,在为期11天的会议期间,将申遗通过新的世界遗产录入名单。除此之外,还将讨论46个世界濒危遗产的保护问题。这些濒危遗产大多是在伊拉克、叙利亚等战乱地区,正面临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已经是继年之后,第二次在德国举行世界遗产大会。 业内人士透露,大约在7月3号,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会对中国土司遗产申报项目进行投票表决,届时通过的希望很大。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刘洋表示,如果能够顺利入选,湖北、湖南、贵州三地的土司文化,和当地旅游经济,将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刘洋:如果有幸能拿到这个牌子,第一,对当地的土司文化的保护很有帮助,因为它是倒逼和推动的。第二,对当地土司文化的开发很有好处。比如头几年大家都很难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