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缅怀他,看看这位曾经的“级别最高的记者”是如何做新闻的。 01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今天我们缅怀纪念一位世纪伟人——毛泽东! 从青年时代主编《湘江评论》开始,到后来成为领袖人物,毛泽东为传媒写过大量社论、政论、杂感。 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名篇,都出自毛泽东之手。因此,毛泽东也被称为“级别最高的记者”。 ▲毛泽东主席像。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与传媒结缘。 回望他的一生与传媒与新闻记者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年11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题为《读书会的商榷》的文章中提出:“报是人人要看的东西,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好办法。”当时传统媒介报刊是纵览天下事的最佳渠道。 毛对有益传媒这一精神食粮的心仪和珍视,贯穿于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年,毛泽东在东山小学读书时,得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合订本。 《新民丛报》是年在横滨创办的一家保皇派报刊,它宣传民主改良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并介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系列观点。 毛泽东第一次与报刊内容面对面,让他兴奋不已。 对西方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的介绍,对他有重大影响。 梁启超的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提出的“去塞求通”的观点及“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对他也有所触动。 毛尤喜没有八股味“笔下常带感情”的梁氏文章,对梁氏文章反复读,甚至背下来。 毛青年时代作文都“习梁启超式的文体”,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时,他的作文竟然是“康梁体式”,老师袁老先生评价他的文章“尽是报馆味”。 阅读报纸让他尝到甜头,也许这是毛泽东最早对报纸产生兴趣的动因之一。 年,他接触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开始了解中国大事,“感到中国人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特别是,他从《盛世危言》中第一次接触并认识“报纸”这一概念。 在这本书中,郑观应提出广设报纸,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的办报主张,这让有着强烈探索意念的毛泽东对报纸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图书馆里,有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的报纸,毛泽东每天都要去看一、两个钟头。 第一师范的同学称他为“时事通”,同学们有问题,随时请教毛泽东,总是“找他一谈就解决了”。 毛泽东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年到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年9月,辛亥革命时陈独秀创办,一年后改为《新青年》,陈独秀曾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的觉悟”。 毛泽东对此特别崇尚。《新青年》中李大钊撰写的评论,打动了毛泽东。 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 02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宗旨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的发展”。 研究内容是“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造题、新闻通讯法、新闻纸与通讯社之组织”、“新闻学之根本知识”。 突出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强调实践,重视培养动手能力。 研究会延聘在美国攻读过新闻学的教授徐宝磺讲授《新闻学大意》,聘请具有丰富办报经验,以采访闻名于世的《京报》社长邵飘萍,给学员讲授新闻工作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他多年来从事采访活动的体会、经验。 毛泽东获得了由蔡元培校长发给的听讲半年证书。 毛泽东师从当时最著名的新闻学家,接受过系统的新闻学理论和业务培训,获得了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 在此期间,毛泽东接受了中西方新闻学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了现代传媒理念,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出版发行的“十八般武艺”。 很快,年仅26岁的青年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办报,专门指出办报“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狠狠箍住时代的痛点,直指时局! 年7月14日,毛泽东为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报纸,他亲自担任编辑和主笔。 ▲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 心中藏着“洪荒之力”的青年毛泽东一开始就把杂志宗旨定位成:鞭挞时弊、鼓吹革命、宣传新思想! 《湘江评论》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是以评论为主的四开四版的小型报纸,辟有西方大事评述、东方大事评述、世界杂评、湘江杂评、放言、新文艺等栏目。 《湘江评论》要出版的前几天,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毛泽东只好自己动笔赶写。他白天事情既多,来找他谈问题的人也是此来彼去,写稿常在夜晚。他不避暑气的熏蒸,不顾蚊子的叮扰,挥汗疾书,夜半还不得休息。 文章写好了,他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得自己到街上去叫卖。就在这种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探索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 《湘江评论》锋芒犀利,用白话文充分表达了追求世界进步思想的主旨,对湖南的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影响到江南各省以至于全国。 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后,《湘江评论》也引起了反动派的仇视。年8月,第五期刚刚印出、还未发行之时,湖南军阀张敬尧就派军警查封了《湘江评论》,同时勒令解散湖南学生联合会。 《湘江评论》在全国影响极大,读者把它比作“湘江的怒吼”。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就大声疾呼:“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在这里,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宣传了革命的正确主张,号召广大群众行动起来,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共同与地主、军阀、资本家作斗争。 《湘江评论》创刊号印份,当天销售一空,后加印份。从第二期改印份,深受读者欢迎。 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 北京的《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26岁的毛泽东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上各种通电和新闻里,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才干越来越引人注意。 同年8月,《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9月中旬,毛泽东接手主编《新湖南》,全面革新,提出四条宗旨:“批评社会,改造思想,介绍学术,讨论问题。”之后,他到北京组织了“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向北京、上海、汉口等地报刊供稿。 他还指导《湖南通俗报》的出版,任长沙《大公报》馆外撰述员。 03 年11月8日至10日,湖南《大公报》连续三天刊登特别启事:“本报添约毛润之先生为馆外撰述员。”此后的三年中,毛泽东同湖南《大公报》建立了良好关系,为该报撰写了不少文章。 早期的湖南《大公报》在省内享有盛名,无论是在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以及反对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中,还是在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的过程中,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公正、敢言、开放的风格与青年毛泽东的个性非常相合。 年7月25日,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湘城报纸近无虑七八家,《大公报》殊有精神,以仄于篇幅,不能多载新闻。” ▲毛泽东为湖南《大公报》撰稿。 以此可见,湖南《大公报》是一份有思想、敢说话的报纸。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新湖南》先后被查封之后,毛泽东暂时不能通过自己主办刊物来宣传新思潮,动员人民群众与反动军阀作斗争了。 但湖南的五四运动正在深入发展,人民群众还有待于继续宣传发动,这样的客观形势和环境促使毛泽东决定利用湖南《大公报》这一宣传阵地。 《大公报》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湘潭人,如主笔龙兼公、张平子,编辑龚介眉,总经理朱矫等,毛泽东与这些同乡交往甚密。 毛泽东充分利用“馆外撰述员”的有利条件,在湖南《大公报》,发表了大量文章,包括消息、时评、杂感、通信等等。 毛泽东年在湖南《大公报》发表文章13篇,年18篇,年1篇、年2篇,一共34篇。 主要是围绕两个大事件展开的:即年的“新娘赵五贞自杀事件”和年的“湖南自治运动”。 年,毛泽东与李达共同创办并主编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年,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并主编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政治周报》,这是毛泽东亲自创办和主编的最后一个刊物。 他于年3月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名篇。 他还相继在《新青年》、《女界钟》、《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引起广泛公益中科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