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丛家坝的来历

各位朋友,讲地名寻踪,说地名来历。今天我俫来说说双甸的丛家坝。在双甸镇东南大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方,叫丛家坝。坝是建了在河里面拦截水流、抬水、蓄水的,坝是上面可以走人的土工建筑物,是老早的时候农村常见的地貌。为什么丛家坝名气这么大呢?一是丛氏根源深。根据传说说的丛氏的始祖是北宋赵氏后人,说的当年辽人入侵北宋,占领宋都汴京之后抓了徽钦二帝还有别的赵姓皇族,北宋沦亡,姓赵的溜走了的一些人躲了在草丛里面,怕被抓,就改了姓丛,到山东文登集居繁衍了变成宗系,所以有赵丛不联姻的说法。也有说的丛家坝的丛氏家族,是南宋的赵氏后代。南宋孝宗长子魏王后裔在南宋灭亡的时候,为了避开元兵的追杀,到了山东文登,改姓为丛,后来又聚居浙江宁波、绍兴、海宁一带。到公元年,丛家有个叫丛文秀的是元朝万户候,他的儿子丛英做官做到海宁游击将军,是张士诚的部下,后来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下旨让丛英领治苏州或者做宫廷侍卫校尉。丛英觉得朱元璋为人狡诈、疑心病重,就辞官了。后来在丛英去世了之后,他的后人大约在公元年左右迁到如皋东乡海边上隐居。

丛氏家族有个书叫《九四偈》,是为丛氏恩念张土诚所作的。张士诚是元顺帝时候的人,是元末反元义军的首领,和朱元璋、陈友谅是当时反元的最大的三支武装。丛文秀在元至正十一年在浙江海宁建立保安军,武装海宁寨,建军拥势,灭元复汉。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起义,第二年攻下了高邮等一些地方。到秋天的时候称诚王,国号周。这时候,元朝朝廷加封丛文秀为安讨使,想让他领兵去剿杀义军。但是,丛文秀揭竿反元和张士诚结盟,帮着张士诚的先锋张士信顺利攻克嘉兴、杭州、绍兴一些地方,建都苏州,封丛文秀万户候,他的儿子丛子美封海宁游击将军。丛文秀和丛子美都是饱读诗书,有浓厚的礼仪徳操,他俫举兵的目的,是为了灭元逐鞑,没有别的想法,所以在朱元璋起兵攻元,灭了陈友谅部之后,攻打张士诚领地的时候,丛文秀按兵不战。在朱元璋打垮了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招抚丛文秀也还保留丛文秀万户之位。

朱元璋和丛子美年纪一样大,朱元璋赏识丛子美文韬武略,敕命为平江镇抚或者当宫廷侍卫。丛文秀、丛子美父子谢恩不受,并请退军藉。

一是他俫可能是赵氏后代,前皇朝后代;二是原来是张士诚部下,权重会被怀疑;三是和刘伯温有浙西之交,要避准西帮将帅排伐,再说元朝已经被灭掉了,看看前朝那些位高权重的将领,都受到打压,还不如做个平民百姓。朱元璋不准丛子美退出军籍,留任游击将军。丛子美带了儿子丛忠随大元帅徐达北上直捣元大都,功成受勋,明成祖的时候加封丛子美荫袭万户侯,后来父子两个都是死于军中。丛子美的夫人刘氏带了次子丛兰卿扶丛子美、丛忠的棺柩迁居江北如皋丛家坝,世居23代,达年之久。

丛氏在那里住了在东坝、西坝之间,两坝相距多米,东坝有一条桥叫虹桥,西坝有一条桥叫瀹波桥,这个中坎有一条2米多宽的东西向的行人大道。这里水陆交通便捷,南通江,北通海。丛家住过来之后,人们就把这里叫成是丛家坝。

丛家坝两坝祖先宅地是明朝初年建的,开始是一进五堂,高门大院,主室堂屋,地基高出地面五尺,台阶儿七级,叫“大夫第”。《如东大观》第四卷里面有记载说的:明嘉靖年间,双甸丛佳,曾任淳安、咸宁县教渝,与双甸进士冯世昌、掘港秀才管柏等人为莫逆之交。到清道光年间,有先人经赐封“孝廉”,家门一兴。传至丛能,举为孝子,道光帝赐银整修宅第,建四合院,气象万千;正屋大梁,悬挂两封诏书盒,分别为“孝廉诏”和“孝子诏”;大门口座卧石鼓石狮,竖有一对高高的旗杆。除有诏书外,还专门建有“孝子坊”。亦系年道光赐封所立。

丛能教子有方,他的儿子是贡生,孙子丛骏生也考取了秀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当地执馆教书,桃李遍布半个县。丛家代代相传,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庄园,到解放之前,东西一排还有十几家大户人家。同时还有杂货店、药店、铁匠店、食品店等一些店,人们买东西都不需要上街。

丛家迁来了之后,人是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还建了“丛家祠”。丛家祠四面环水,占地大约10亩,二三十间房子,存放了历代祖宗牌位。丛家祠里有家谱、家训、家规。家谱到现在还有一套,32卷,厚尺余,现在在双甸华复村丛永荣家里。丛家祠的大厅摆放的历代朝廷给丛家科举官员的匾额,到解放之前已经有了上百块。这个中间,最大的一块上面写的“太子少保”,为“明南京工部尚书丛兰,禄增一品”。人们说的,丛家人做官的有三斗三升芝麻之多。

有史料里面记载,清顺治年间,丛沄,字云起,曾任望江县教渝。清康熙四十八年丛方菡,字爱周,考中进士,为二甲第45名,曾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丛杰,字汉三,号罕山,嘉庆十五年贡生。丛元钟,字韶泰,号丰山,乾隆五十一年中举,曾任湖南善化县知县。光绪五年丛德宥中举。民国的时候,丛光祖曾任民国考试院诠叙部的司长,年国民党曾令他去台湾任考试委员会主席,他没有赴任。

由于丛家是宋朝皇家后裔,又人才辈出,老早以前,丛家坝东坝、西坝分别竖了石刻“上马牌”、“下马牌”。人们进出两坝之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步行,以表示尊重。

丛家的祖坟也非常大,解放前有十几处,大多数立了牌坊石碑,有的记载的死者的身世,有的刻的“龙凤呈祥,五福增寿”一些对子。

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丛家坝的达官文人在年办了一所小学,名为如皋县第八国民小学,后来改了叫丛坝小学,校址在西坝晚清举人刘复基家的敞厅。教室正中间的二梁上面挂了一块长3米、宽0.8米的雕漆黑底金字大匾,上面写的“急公好义”四个大字,是双甸街上潘祝光等30多人签字赠送的。学校有校歌:“双甸东南乡,瀹波桥之旁,丛坝小学校旗扬,桃李列成行。”原国家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刘季平,原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明凡等人早期都在这里读过书。这所学校兴办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丛家坝历史悠久,数百年来,这里有很多传说广为流传。有说的旧社会丛家坝附近“皮五辣子”多。有个姓丛的皮五辣子打死了人,偷偷地把死人扛到西坝一户大家人家门口,后来还登门说的:“你家不得了啊,打死人了,人家要追命了”。大户人家怕惹事,只好求他帮着处理这件事情。皮五辣子说的:“要我处理就要拿钱给我。”后来他拿了八挂钱,才把死尸扛走的。于是就有民谣这么唱的:“丛家坝,赛东舍,打死人,得八挂”。还有传说说的,明永乐六年,礼部天官奏称,说的如皋的丛家坝有龙脉之气。龙头在东坝,东坝有两口大井,是龙眼,西坝是龙尾。在封建社会“龙”代表的是皇帝,丛家坝的龙脉之气有冲皇气。明成祖听了之后,派人来破龙气。但是第一天挖,第二天长,就这么反反复复,没有办法破除龙脉。后来有白胡子老道人来了,做了个法才把龙气破了。这些都是传说,也就是给丛家坝增加增加知名度的。

《大沈阳说如东》

节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六):

新闻综合频道(1号台):11:::20

生活服务频道(2号台):12::25

影视娱乐频道(3号台):13:50

如东新闻综合广播(FM89.6):

11:05

节目视频网址:

如东新媒体: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lt/130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