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环境修复论坛推送的第篇文章。谢谢(欢迎)转发分享。 导语:“未来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挑战,应该是土壤污染修复的钱从哪里来。”,你赞同潘厅长的这句话吗?期待留言。 背景:近几年来,土壤污染引发的环境健康事件多发,这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已经在我国各省市大面积铺开。但防治资金的大量不足,是困在环保工作者们面前最大的难题。如何破解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瓶颈?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提交了《关于设置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建议》的提案。 “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有多大?潘碧灵:保守估计,“十三五”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亿元,中国土壤修复产业有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 若参照美国和日本的土壤修复发展模式,并以最低修复成本计算,中国面对必须修复的风险土地至少要投入5万亿元,落实“土十条”至少要投入5.7万亿元。 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只有61亿元,土壤修复所需巨额资金如何筹集,将是摆在政府面前必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从历史来看,根据年-年总投入达89.78亿元的个土壤修复项目的资料分析,我国目前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资金、自筹资金、财政与自筹资金组合,分别占比63%、14%和21%。还有其他来源资金占2%,主要包括GEF(全球环境基金)赠款、搬迁补偿资金和未明确实际来源的多渠道筹措等。 与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长效机制缺乏,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的模式,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整体看,我国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和资金投入机制。 从国外发达国家来看,例如美国在污染场地治理和资金筹措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潘碧灵:年,美国纽约州发生拉夫运河(ThLovCanal)事件,引起了公众对“棕地”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北京到医院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