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玥(左一)速写画像。 作者:方勇(湖南美术家协会水墨漫画研究会委员) 中国赴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彭玥 彭玥,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重症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中国重症血液净化中青年协作组成员,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医患沟通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于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而言,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患者的病情就是前行的号角。 从前非洲对我而言,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轮廓、电影里的一些画面。而此次走进非洲,了解了更为真实的她,她的美丽、她的友好、她的坚强。在援非抗疫的征途上,我们大家享受着给予的快乐,也感受着来自这里的融融暖意…… 穿行在简单ICU 查看每一个细节 在津巴布韦医院,我第一次见到了这里的新冠ICU。这里的ICU简单得让人有点心酸:7张床,3台呼吸机,其中有2台是简单的无创呼吸机。 负责人Bara女士介绍,这里原来并没有ICU。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在中资企业的帮助下将普通病房改造后,就成了现在的ICU。为了解决没有中心供氧的问题,还专门建设了大大的储氧罐作为氧气供给来源。虽然条件有限,但她们在想尽办法努力地做着,没有放弃、逃避。 我和队友们穿行在这个简单却承载着希望的ICU,详细地查看着每一个细节、每一步流程,医院的同道们解释、讨论并提出建议。我们希望能帮助得多一些、再多一些。离开时,我们还把专家组的防护用品捐赠医院,希望能给我们的同道多传递一些力量,让她们能在前行的路上不感到孤单。 兄弟无远,抗疫同行 “中国的重症患者救治方案是什么样的?”“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管理无症状感染者的?”这是发生在巴塔大会堂的一幕幕场景,正在进行的是我们医疗专家组和赤几经济首都巴塔市的一线医疗工作者的交流。 从分级诊断、分区管理,到重症预警筛查;从治疗方案、用药细节,到重症治疗创新。作为团队中的重症医学代表,我结合中国经验和湖南实践,为他们作出了专业、细致的解答。 虽然赤几的官方语言是陌生的西班牙语,但交流中赤几朋友们真诚的笑容和信任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这场跨越了距离与语言障碍的交流会上,我和队友们与赤几的专家探讨着一个又一个的话题。唯愿自己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能有助于这片土地上疫情的控制,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李琪通讯员张玉整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sh/145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