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的三明医改VS网友中的三明医改三明医改,病人用药便宜了,但治不好,都流失到省城看病。医生的工资虽然是高额年薪制,但考核制度非常苛刻,能拿到全额年薪的少之又少。近日,央视曝光“医生拿回扣”的新闻在医疗界中引发巨大争议,该报道的结尾处再次点出福建三明的医改成果。报道对三明医改的“三医联动”,有力的控制了药价虚高问题进行了举例解读。

然而,当三明医改在电视新闻中声名鹊起、备受褒奖之时,对应的质疑之声却在网络世界中传开。

那么,三明医改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且从三明本地网友的爆料管中窥豹!

网络真相1:医生高年薪的背后

三明的医生年薪制实际上叫“目标年薪制”。目前主要根据职称分为四个级别:住院医师10万,主治医师15万,副高0万,正高5万。据介绍,三明的政策导向是,参照国际惯例,使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岗位平均工资的到3倍,而上述住院医师的标准是参考三明01年社会岗位平均工资元的.5倍制定的。

什么叫目标呢?就是最高有可能拿这么多,但绝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目标年薪。医院,三明五院的上述内科医生就对年薪制吐槽不已。据他介绍,自己从医15年医生,作为副高职称,实际上自己目前的年收入仅7万元左右。“医院离年薪制的目标差得远着呢,根本就不是什么年薪制,和以前没什么太大区别”。医院同行十几、二十几万的实际年薪,该医生坦言不仅阳光收入没有增加,连“非阳光”收入也没有了。

网友

zugup:所谓的年薪制度是纸面上的东西,对大部分医护人员来说,能通过一系列指标拿到年薪的百分之六十就非常不错了。

网络真相:药费降低的背后

央视曾在新闻中针对三明医改作出如下报道:

医院常用药奥美拉唑钠,就由改革前的56元下降到6.9元,下降幅度高达37倍。药品费用大幅度下降、医务人员收入显著上升,医保基金从亏损转为盈余,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和政府多方共赢。

这些药品,在三明的医生眼里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网友医生的介绍:

zugup:拿新闻中奥美拉唑比较,中标的是省里某厂家的药,40mg头孢曲松,阿奇霉素都是1-元,静脉炎比较非常高,过敏……基本不敢用。门诊用过一次阿奇霉素,过敏性休克了,我去……

从这位医生网友的爆料可以看到,虽然是同一种药品,药费是降下来了,但纯度、疗效却是天壤之别。微博大V

白衣山猫表示:药品是用来治病的,静脉炎、过敏,这些都是因为生产工艺偷工减料的问题,导致药品纯度不够引起的。要想达到一定的药品纯度,加大工艺流程,成本就会增加。一分钱一分货,在药品领域,从来都不是空话。

现状1:患者无药可用

患者网友

晗庚:没错,上医院又没有,最后还得自己去药店买……结果没找对药店,满世界跑都没有。最后还是找到那家药店才买到药。医院就有这些药,改了之后药照样用,然而更不方便还要自己去药店买。

现状:医生出走三明

医生网友

武林蕴泽:医院这几年就走了好多骨干医生,还有很多有打算的,再这样下去,医院真心可以关闭了。医生也要还贷,也要养家糊口,画个饼算什么事。

医生网友

呆呆的凳子:三名的师兄说拿到手的不到50%,医院走了好几个骨干医师了,下面的一线抱怨连连。

三明医改,病人用药便宜了,但治不好,都流失到省城看病。医生的工资虽然是高额年薪制,但考核制度非常苛刻,能拿到全额年薪的少之又少。以上现象,虽仅为个别网友的反馈,尚不能代表整个三明医改的全貌,但多少还是让我们知道,央视新闻歌颂的“三明医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这种以损害患者及医务人员利益为基础的改革,即便政绩报告书写得再美好,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而作为医疗行为主体的我们,只能是从一个坑跳往另一个坑里。

三明医改到底美不美?我们暂不下最终定论,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央视曝光药品回扣仅是开始,中国医疗界正酝酿巨变!

刚刚过去的平安夜,对于医疗界而言,并不平安。

1月4号,央视长篇幅报道药品回扣,并公布称医生收的回扣是药品价格的30%-40%,特别提到现行药品招标采购推高了药价。

舆论一片哗然,医生圈层更是炸了锅。实际上,央视报道不是偶然为之,而是蓄谋已久,接下来更是打了一套“组合拳”:

1月5号,习主席签收主席令,颁布《中医药法》,正式放开中医办医,改许可制为备案制。

1月5号卫计委迅速反应,调查纠风。新华网回应,治顽疾要有新药方,不能抓几个人了事。

1月5号晚间,焦点访谈大谈药品器械的暴利,声称药械是吞噬国家和个人资金的黑洞,同时提及宁波的采购经验。

1月6号晚间,焦点访谈介绍福建三明医改经验,其中福建医改办詹主任大谈要全国一盘棋。

如此密集的新闻报道是史无前例的,结合中央有关新医改的部署,可以洞见的一个事实是:在全国范围推广三明医改模式已经打响了仪式性的第一枪。

中国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接近一半,医院,药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简称药占比)也是接近50%。

医院,药占比从39%-56%不等。

中国医保已经实现“广覆盖”,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但目前很多地方的医保资金已经穿底,也就是入不敷出了。

政府要维稳,必须压缩医保支出,医院的正常运行。中国的药品确实环节太多、内幕太黑,枪打出头鸟,所以政府第一个瞄准的就是药品。

央视暗访调查了8个月,想必掌握了很多爆料,播出时为什么拿上海、医院开刀呢?按照知乎一名匿名人士的说法:“貌似上海的分级诊疗推进慢,医院又总是医院亏损,所以用一个以点带面的夸张报道拿这两个地方开刀,医院都噤若寒蝉,是一个很高明的做法。”

有一个流行说法,叫做“新医改进入了深水区”。深水医院医院身上的既得利益者。想想点背的上海、长沙同行,“医院”声名在外,不禁一头冷汗。

关于药品回扣,内参君发布几点看法:

1、央视称,医生收的回扣是药品价格的30%-40%,甚至高达50%,很多媒体、自媒体转载时也本着凑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变成标题党:《药价近50%是回扣》。内参君掌握的情况是,药品回扣的比例一般在10%-0%,只有极少数药品可以达到30%-40%,50%的几乎没有。

有的药品没有回扣,一个是低价药品,蚂蚁腿连药代都瞧不上,再一个是国际大药企的品种,他们很重视合规。不少国际大药企的普通药品代表曾咨询过内参君,在没有“带金”(无回扣)的情况下如何上量。目前他们以学术推广为主,也就是赞助医生参加学术活动、平时吃吃饭送个小礼物之类。

回扣问题不独医疗领域有,只要有商品销售的地方,就会有回扣。比如工程领域,回扣问题比医疗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扣问题是制度造成的,非医生之本意。正所谓,制度把人变好,制度也把人变坏。

按照行规,药品销售价和出厂价,必须至少有5倍空间,这个药才有人代理,否则要亏本。我们来晒晒药价是怎样一步步推高的:

医院销售,首先它要中标,招标时药厂要做工作,这个成本也不低,一个品种40万-万,不过这是一次性费用(招标是政府的事,与医院无关)。中标之后,由于中标竞品很多,医院销售就要做工作。实际上有很多中标品种,由于利润低、疗效差、质量差等原因,医院没有采购,或者采购了临床几乎没有销量,号称“僵尸药品”。

进医院第一关,就是临床有需要,科主任向药剂科提出采购需求。

第二关,药剂科报请主管院长批准。

第三关,主管院长和药剂科召集召开药事会议(由临床医生和药学专家组成),对该药品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性进行评审。

第四关,评审通过,药剂科向经销商提出采购。

第五关,配送企业配送药品。

这里每一关都有一定的利益输送,不然谁认识你是老几?医院需花费-5万元。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不起眼的小关节都能卡死你,内参君风闻:医院仓库后,负责从仓库到药房拉货的人作梗,不给钱就罢工不送,说药品缺货。医院的保洁、保安档次相当,实际上年入百万。道听途说,姑妄言之。

新华社报道称,药品销售价和出厂价之间的差额,由医疗机构获得15%的药品加价,配送企业获得6%左右的配送费,医药代表获得0%左右的推销费,医生获得30%左右的处方回扣费,倒票公司获得10%左右的倒票费。

还有约0%的差额,去哪了?新华社没有说。

小编了解的情况是:以出厂价元的药品为例,医生回扣元,药代提成元,院内外相关环节50元,倒票费85元(高开发票17%),配送费40元(8%),客情维护费5元,到医院正好元,医院加成15%,到患者手中元。

3、知乎匿名人士评论:“无论医生收入多低,多么和付出不成比例,拿回扣都是违背道德的,怎么洗地都没用。但是,但一个被拖欠了三年工资的农民工,最后和砖瓦厂商量,每次送砖头过来都给我留几块砖头拿回家私用,否则我用另一个砖厂的。你完全可以指责农民工违背道德,但如果不改变拖欠工资的制度,这种政治正确的指责就实在显得道德过于高冷。”内参君表示认同。

4、匿名人士还有一条评论很精彩,内参君不敢掠人之美:“最终的效果:高层的目的显然是要彻底消灭以药养医,要用最低廉的药物彻底实现医保控费。医院的医生群体,收入是否和付出匹配;最低廉的药物效果和安全对患者是否有保障,其实根本不在考虑之中,抱有幻想的医生和患者朋友也可以洗洗睡了。患者用最便宜的药物并没有什么不对,医保其实本来就该低保障、广覆盖。只是以前对民众的医保许诺把牛吹大了,貂皮大衣换成了比基尼,虽然已经实在无法再节省布料,还是不好意思一下子拽下来,期待美女们感受天气的寒冷,最终自己想办法花钱去加件衣服,当然,抱怨是需要裁缝来承担的。”

央视报道是新医改进入深水区打响的第一枪,后续会如何演进呢?不妨预测一下。

预测1:三明医改模式在全国强势推进。药价大幅降低(降低多少还要看各方博弈结果),医保成功实现控费。

预测:还会有一些医生像上海、长沙同行那样成为背锅侠,淹死在医改大潮中。各位医生保重。

预测3:医院砍掉近50%的药品收入,再加上“大病不出县”的医保政策引导,医院病人量减少,大医院遭遇“双杀”,总营收将大幅降低。医院医生收入大幅降低。

预测3:大批有能力、有魄力医院或自办诊所,其实国家最近在开诊所、医院方面的放开,就是为体制内医生留了一条后路。

从福建三明的经验来看,有本事的医生会离开体制,医院,只有体制内的大量高端人才出来,才能推动民营医疗的发展。可以预见,以后医院的职能就是保基本,升级的、高质量的医疗需求将由民营医疗满足。

跳出体制的有能力的医生,将真正享受新医改的第一波红利。民营医疗将涌现一大波牛逼企业,医生登上富豪榜指日可待。

预测4:体制内留下的,要么是需要刷资历刷经验的新生代,要么是没有能力或没有魄力的医生,要么是不想折腾的既得利益者。以后去医院看病的社会层次更低(有钱人都去诊疗质量高、服务好的优质医院了),患者体验感比现在更差。

预测5:随着医院的没落,后勤、行政、物业,医院三产寒冬到来。

预测6:基本医保成功实现控费,民众被迫购买商业保险补充不足,商业医疗保险会蔚然兴起,多数民众实际的医保费用支出不减反增。国家之前放开税收优惠型健康险,目的正在于此。

预测7:第三方诊断、影像机构不断壮大。大量优质医生离开体制自办诊所,会给第三方诊断、影像机构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结合最近文件,明确诊断机构、影像机构、护理机构、血透机构可以作为独立医疗机构注册运营。国家已经提前着手,为医生独立办医创造条件。目前,第三方诊断、影像机构正在河南省开疆拓土,加快布局。

预测8:国内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至少七成破产,活下来的继续壮大,由以前的诸侯并起变成七雄争霸。

央视报道的目的:就像过去打仗,起兵前总要起草一片檄文,要充分说明战争的正义性,以获得群众基础,至于战争是否真的正义,其实不是很重要。把污水都泼在医生身上,毫无疑问是为了强势推进三明医改,吹响的舆论号角。说明国家机器决心很大,要达到既想省银子还不愿意背骂名的目的,所以一定要找个容易打压又不会引发社会动荡的群体当背锅侠,医生和药代这两个群体天然最合适不过。至于三明医改的效果怎样,输入关键词在知乎里查一查,我认为是完全能够达到医保控费的目的,医生和患者在舆论报道中是很满意的,至于是否真的满意,并不在高层考虑之列。最终的效果:高层的目的显然是要彻底消灭以药养医,要用最低廉的药物彻底实现医保控费。医院的医生群体,收入是否和付出匹配;最低廉的药物效果和安全对患者是否有保障,其实根本不在考虑之中,抱有幻想的医生和患者朋友也可以洗洗睡了。患者用最便宜的药物并没有什么不对,医保其实本来就该低保障,广覆盖。只是以前对民众的医保许诺把牛吹大了。貂皮大衣换成了最性感的比基尼,虽然已经实在无法再节省布料,还是不好意思一下子拽下来,期待美女们感受天气的寒冷,最终自己想办法花钱去加件衣服,当然,抱怨是需要裁缝来承担的。

形势预测1:肯定还会有一些倒霉蛋像报道中的那两个医生一样,被淹死在医改大潮中,成为背锅侠中的战斗机。

形势预测:基本医疗保险成功实现控费,民众被迫购买商业保险补充不足,商业医疗保险会大幅度兴起,多数民众实际的医保费用支出不减反增。

形势预测3:医院收入大幅度降低,公院医生收入大幅度降低,最后注定要有很多有能力医院。留下的,要么是刚毕业需要用庞大的病人群体当小白鼠学习成长的新生代,要么是没有能力的,要么没有魄力的,要么是既得利益者的。公院的后勤,行政,物业,三产会发现寒冬到来。国内药企7成破产,活下来的继续壮大,由以前的烽火诸侯变成战国七雄。

形势预测4:最后政策仍然无法与经济规律对抗,但国家从另一个角度终于实现了分级诊疗。收入低,怨气大的底层民众去医院,找收入低,水平低,同样怨气大的医生,用元钱的奥美拉唑治胃溃疡,1元钱的阿司匹林治脑梗塞,心态失衡时砍死两个医生。收入高,会想事儿的中产或富裕群体医院,或者医院的特需,用元的原研奥美拉唑和19元的原研阿司匹林(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医生们很愿意用原研药,但原研药死贵还总是没有回扣),花费比现在高得多费用,然后其中部分人会非常怀念当年医生有回扣时医院还能便宜看病的好时光。私医生收入比现在增加1到3倍,真正感受到医改的红利。

声明:









































白癜风怎么能好
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xw/100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