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地图上的方向,人们一般都熟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代地图的方位一般遵循这一规律,但古代地图上的方向并不这么固定。 东南西北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从神话传说时代起就已有之,如“伏羲氏立浑仪,测北极高下,量日影长短,顶南北东西”(《宋史·方技·韩显符传》);古代也用“四象”作为方位,先秦的《礼记·曲礼》记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这里用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星宿名表示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史记·五帝纪》也记有黄帝“度四方”;《史记·秦始皇纪》记有:“一法度衡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地东至海及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响户、北据沙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方向四至极为明确。地理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是绝对的,是不变的。 地图上的方向是方位,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后天的、人为的规定,其实并没有固定的东西南北之方。以“我”的观点看,即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这正是“我”之状态分布,“我”本人的后天方位系统。它不随地球的运转而变化,而以“我”为中心,随“我”之变化而变化。它表示的状态是运动的、随意的,其适用范围也仅对于个人之事有效。那么地图方向的上南下北或上北下南等等,是相对的,是可以变动的,是因人的需要而可变的。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国最古老的地图一是《兆域图》,战国中山王修建陵园的规划图,于公元前~年制作,年在河北平山出土,该图方向为上南下北;二是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六幅木板地图,其内容较简单,据考证其制作时间的下限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年),地图方向较混乱,按不同图幅上同名河流及地名比对,其方向均不一致;三是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等3幅帛地图,经考古鉴定,该图是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年)下葬,地图的方向为上南下北。上述3种古地图中,有两种的方向是上南下北的,而后世制作的古地图的方向大多也是上南下北的,如南宋程大昌《雍录十卷》有地图32幅,其中29幅的方向为上南下北。元代李好文绘制的《长安志图》有地图22幅,其中上南下北的仅占27%,上北下南的却占73%。但也有许多古地图的方向上西下东的。可见,古地图方向上南下北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模式。 为什么多数古地图的方向采用上南下北呢?王权的支配和影响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兆域图》出自战国时期,即东周,受西周王权影响很深,西周统制者特别重视礼制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规范。《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北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如畏然”。文中“南面”即坐北朝南是为周王之座,“北面”即坐南朝北是为人臣。按周代礼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先后称王而不再以周天子为旗号争夺霸王。为“合纵”抗秦,曾于公元前年发起“五国相王”,中山也在其中称王。这可能就是《兆域图》从王权“南面”采用上南下北方向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作为南宋行在之地的临安府城在营建过程中,为了合于风水之说,依山傍水,故将其禁城。即大内,布置在城之西南风凰山麓一隅。结果打破了城市规划中通常将宫殿布置在城的中心居北的传统,使地理方位中的左东右西、上北下南的习惯称呼也为之颠倒,且沿称至今。如南宋时左三厢在西,右三厢在东,今天,上城区在南,下城区在北。 从王权出发是原因之一,但从用图的角度考虑也应该是另一原因,《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测绘的历史背景是为了防御南越国赵佗对长沙国南部所属桂阳郡的进犯,地图的主区是桂阳郡中部地区,邻区是赵佗割据的岭南地区。地图采用上南下北方向,除了适应王权之外,也便于中山王坐北朝南保持与实地方位一致地观察地图,布置兵力和指挥反对南方的南越割据进犯的战争。 至于有关著作中地图的方向或上南下北,或上东下西等等,无非是为了使用方便、或为印刷幅面的安排以及描绘地形写景的角度等原因,当然也或多或少有王权的影响,例如,古地图中《九夫为井之图》是供帝王经世之用,必然要采用反映王权的上南下北的方向。《黄河源图》采用上南下北,也含有尊重君王之意。实际上,我们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为了确定自己的位置以及使地图与实地方位保持一致,也经常旋转地图的方向,有时也可能碰到上南下北的情况。清代学者俞正燮在其所著《癸已存稿》卷中论及“凡舆地悬图宜以北为上,其几案展阅之图宜以南为上,以坐阅多向明也”,这也可能是有些古地图采用上南下北的原因。 古代和近代地图方向采用上北下南的也有不少。较著名的有《长安城图》、《鲁国之图》、《禹迹图》、《华夷图》、《九域守令图》、《地理图》、《平江图》、《舆地图》、《广舆图》、《杨子器跋舆地图》、《皇明职方地图》、《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等等。现代地图的方向几乎完全采用了上北下南,这可能是由于北极的原因。地球上的陆地大都位于北半球,人类认识南半球仅只是在16世纪以后。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测绘地球有赖于北极星定位,这可能是更广泛的原因。特别是采用新法测绘地图以来,根据地图投影的坐标系,地图的方向必然是上北下南的,但也有特例,即采用极平面投影时,地图的北方是处在地图的中部或中心。 有人问道: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始于何时?这是很难判定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交叉的,对此只能作一些猜想或推论。东汉张衡(公元78~年)集《浑天说》之大成,应看作是一个起点,这一点可以从东汉的《市井图》等城市图上可以看出;西晋裴秀(公元~年)创“制图六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起点,裴秀制《禹贡地域图》18篇和唐代贾耽据裴秀“六体”理论所作《海内华夷图》虽已失传,但宋代石刻《华夷图》是以唐贾耽《海内华夷图》为蓝本制作的;明末利玛窦传入西法制图也可以算是一个起点,其所绘《坤舆万国全图》的方向是上北下南的,其对大洋洲的表示不够确切,证明了当时对南半球尚缺少认识;清代康熙(公元~年)实测《皇域全览图》也可以算是一个起点,这是中国人自己组织用新法在全国范围内测西图之始,康熙还组织进行子午线长度测量和统一长度单位,并创造性地把长度单位与地球经线每度弧长联系起来,还首先发现地球是扁圆形的实证。 至于南半球的地图方向如何?在现代测绘并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在要求全球化信息格式统一的条件下南半球的地图方向,无疑地也是采用上北下南的。只要翻开一本《世界地图集》或是一张南半球地区的地图,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本文出处为:《地图》年第3月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nanzxsheng.com/hnxw/74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