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围绕“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积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7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策划部主任罗厚、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新闻联播》编辑组制片人张宇珺在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 央广“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心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节目中心策划部主任 罗厚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工程,那些超级工程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十八大以来,一批科技攻关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投入使用,这些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发展,更造福了世界,是展现中国进步的有力论据,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宝贵素材。 生动解读“高大上”,展现中国骄傲提振信心 央广从6月起,持续一个多月,集合广播主频率和新媒体主平台,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题中推出“超级家族”子栏目,这组报道共选取12项重点工程组成“超级家族”阵容,其中既有能上天的超级导航、超级飞机、超级探测器,也有能入地的超级核电、超级大厦、超级公路、超级盾构机、超级计算机,还有能下海的超级大船、超级码头、超级大桥、超级水路…… “超级家族”报道定位为“实现中国梦、时势造英雄”,既强调这些超级工程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只有国力强盛才可能诞生超级工程;同时也提示和激励公众:伟大时代给了每个人实现理想和价值的机会,应及时把握。 怎么解读“高大上”?从科学角度来说,如何让复杂项目的报道入耳入心,栏目组颇费一番脑筋,最后策划出将重大工程和项目拟人化的报道方式,以“对话体”方式,记者与项目“有问有答”,带着公众的好奇甚至疑问,专访超级家族各位成员,解码这些绝技如何练就、怎样改变生产和生活等。报道还引出各项目总设计师的专业解读,拉近这些工程、项目与听众的距离,既呈现了各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又把高深的技术光环,还原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超级绝技”,展现了系列“超级能量”怎样加注世界,扛起复兴重任。 上述报道聚焦的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栏目组采用轻快的、拟人化、形象化的报道方式,用第一人称,由演播者扮演“超级队员”,以讲故事的方式解码超级绝技如何艰辛练就,用情节和细节加深受众印象。如6月5日第一集《超级导航:北斗卫星》就讲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为不延误组网,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指挥部毅然决定冒雨发射,在两次雷电间隙按下发射键,令人对研发者的胆识和能力肃然起敬。 这组报道始终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由虚拟的“超级队员”请出自己的总设计师一一回应。例如,“为什么大家更多使用的还是GPS”“清华女生破解北斗是真是假”等,设计师的权威解答坦诚而客观、可信而自信,彰显了中国建设者的底气和实力,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此外,中国之声还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节目中陆续推出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其他系列报道,其中重点打造的有“砥砺奋进的五年:法治脚步”系列报道,播发了《司法责任制》《创新社会治理》《破解“立案难”“执行难”》《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民主科学立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重点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深化改革”系列报道重点聚焦金融、水利、林业、远洋海运、“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经验做法;“嘉善声音”系列报道则全方位剖析科学发展样板,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解析浙江嘉善县十余年间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下加速崛起,依靠创新寻求发展动力。此外,还有《砥砺奋进的五年:民生系列》等重点报道。 年5月,记者白杰戈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中操纵无人机航拍湖北鹤峰县渔山村的索道 沉下身子接地气,描绘民生幸福时代坐标 5月中旬,中国之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等节目中播出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日记》,聚焦“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和经验。 中央台派出几十名记者,其中8位记者常驻,入驻贫困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蹲点采访。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以8个扶贫点为观察对象,聚焦各地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和鲜活事例,描绘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各地落实政策的措施和成效。记者与村民和村干部一起工作、生活,每天采写、制作“驻村日记”,以广播特写报道的形式在中国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的重点节目中连续播出。 其中,《渔山村来了培训班》反映政府部门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政策;《老王家搬迁的一波三折》刻画了村干部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开展工作的感人形象;《饶家的养牛场》弘扬了村民自强不息,靠头脑和双手改变生活面貌的精神。 记者和湖北鹤峰县渔山村村民一起搬石块填路 全面发力新媒体,拓展新闻工作广阔空间 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是栏目组在重大报道以及很多日常报道中的基本思路。 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报道在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