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黄埔 记者摇篮 ·本 工作中,经常有通讯员询问如何写好新闻故事,在编辑新闻故事稿件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写好新闻故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取材范围要小。 新闻故事属于通讯的一种,相对于正常的通讯报道来说,新闻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小”,不仅篇幅要小(不超过八百字为宜。大了就容不下,就得改用别的样式来写),选材范围也要小,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人物繁多,场面太大,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时间跨度不要长,只截取一个场景、一个时间段。但小中要见大,要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立意要从大处着眼,谋篇则要从小处入手,这就要求通讯员朋友在提炼主题方面,要牢牢树立“精、短”意识,精益求精,惜字如金,要学会在“螺壳里做道场”的本领,从“短”处入手抓精品。 本报年曾刊发过一篇新闻故事《赵老汉的音乐会》,篇幅不长,七八百字左右,选材的范围也小,只写赵老汉要办音乐会的事情,总体看来就是一人一事。事虽小,但立意大,就从赵老汉重操旧业准备办音乐会的事情入手,反映了“烟草公司帮助建大棚、铺管道、改炕房,烤烟用煤还给补贴,种烟的日子越过越舒坦”的大主题。 二是故事情节要奇。 这是写好新闻故事的关键。因为有了情节,新闻故事才有波澜,人物和事件才立得起来。要使故事有情节,抓住一个“奇”字是关键,要出人意料,才能出奇制胜。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手法。要本着一波三折的原则来推动故事的整个讲述过程。 要做到“一波三折”,则必须保持事件发展始终在“冲突中曲折前进”,而“冲突”则是整个故事新闻的核心,也是故事能够“曲折”的保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作为一个故事新闻作品来说,冲突出现的强度、频度必须予以准确把握,才能在每一次受众可能疲劳的时候控制其注意力,使其对故事的接收过程能够始终保持紧张状态。可以说冲突是故事新闻作品的灵魂。 还是以《赵老汉的音乐会》为例,文章开头就说,赵治慧今年63岁,从小就痴迷戏剧。他不光随口能唱,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是村里业余剧团的顶梁柱。但是最近几年,乡亲们通过搞烟叶种植,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VCD和有线电视已经进村入户,乡亲们听的、看的不断上档次,难免“冷落”了赵老汉。赵老汉索性把心爱的二胡撂到了老屋的顶棚上。这一撂就将近10年。10年来都不再唱戏的赵老汉怎么突然间要举办“音乐会”呢?乡亲们听到消息,心里都挺纳闷。10年来都不再唱戏的赵老汉怎么突然间要举办“音乐会”?这就是“冲突”,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有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三是语言文字要活。 注重现场情景的“形象再现”,具体、朴素、客观的“画”出生动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独特行为方式和情感表现,“看到”事物的特定状态。要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对话是交代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故事主题的有效方法,恰当地引用人物对话,可以起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可以使人物动起来,可以使故事更可信。 如本报去年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的一篇小特写《夜宿曼巴村》就有生动的场景描写,8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来到曼巴村烟农张兴的家——一座位于半山坡上外墙贴有瓷砖的两层小楼。当晚记者要住在这里,听他讲一讲这个小山村的故事。正是烟叶烘烤时节,在这个几乎家家都种烟的小村寨里,空气中弥漫着烤烟特有的香味。 张兴家的屋前,是一方鱼塘,不远处,待摘的烟叶在微微山风中摇曳。“我就喜欢种烟,弄别的没有兴趣。”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兴对记者说,“虽然累些,但辛苦半年就能见到钱,心里踏实!”这些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眼前,使文章产生了活力。 以上只是一些写作技巧,新闻故事,顾名思义,一是新闻,二是故事。新闻是中心,新闻的新,除了内容的新之外,还有时效的要求。新闻要及时传播信息,沟通信息,如果拖拖拉拉,迟写迟发,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在编辑一些通讯员的来稿中发现,有些故事讲得是一个月前的事情,还有些根本就没有时间要素,这样的稿件不符合新闻的要求,文字再流畅,故事再生动,也无法采用,这也是一些稿件石沉大海的原因。因此,通讯员朋友写新闻故事时一定要写新近发生的事情,最好是“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学会随时发现新闻,抓取新闻及时写稿及时发表。 年,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进行的“最好最差新闻月评”工作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从年10月试点开始,到今年上半年,连续33个月的集团各媒体“最好最差新闻月评”,总共评出最好新闻件,最差新闻件。 既评“最好”稿,还评“最差”稿。这一国内少见的新闻评价体系创新,正在形成集团新闻改革的内在推动力,同时引起方方面面的北京中科医院曝光环孢素软胶囊说明书有没有说用药禁忌
|